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四里河路68号汇银广场1-2304
  • 邮编:230000
  • 电话:15856966006
  • 邮箱:328613930@qq.com
欧宝永久域名

到什刹海边的白米斜街看望末代皇妃的水边新居


来源:欧宝永久域名    发布时间:2025-11-08 13:13:09

  周末到什刹海一游,在前海东南岸看到一条列入北京传统地名维护名录的明代古街白米斜街。“白米”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街上曾有一座古庙,名曰“白米寺”,大街因此而得名,根据是《燕都丛考》的相关记载;二是这儿曾为元代存储大米的当地,大街因白花花的大米而得名,这一说法写在白米斜街西南口的标牌上;三是白米斜街全长353米,俗称“百米斜街”,而“白米”系“百米”的谐音讹传。

  至于“斜街”,是由于这条大街自东北向西南歪斜,东北起于地安门外大街,西南至地安门西大街。什刹海南岸本来房子坐南朝北,人们临水而居。后来,什刹海水位下降,水域缩小,南岸建筑物向北推移,逐渐构成一条斜街,即白米斜街。

  在北京城横平竖直的棋盘式大街格式中,散落着几条风趣的斜街,白米斜街便是其间之一。

  元朝时,白米斜街是繁忙的漕运码头,一艘艘运送大米的漕船由南边而来,经通惠河进入皇城后,停靠在白米斜街东北口,而间隔码头不远的当地,便是贮存大米的粮仓。其时,这一带商家聚集,直接或直接服务于漕运的粮店、饭店、当铺、药铺、茶肆、大车店等随处可见,一派繁荣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南边的大米成果了这条街,而将这条街称作白米斜街,可谓水到渠成。

  早年间,白米斜街西南口曾有一座白米寺,但有关这座寺庙的详细情况,我在史猜中没找到。据估测,当年的白米寺坐东朝西,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等建筑物构成,是邻近居民烧香礼佛的当地。后来,山门崩塌,匾额、佛像以及做道场的法器石沉大海,庙里的和尚也没了踪迹,只剩残垣断壁,满院荒草。据一位白发苍苍的居民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白米寺旧址成了一家大街服装加工厂。

  看似寻常的白米斜街,却见证了很多兴衰往事。在明代,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由宦官统领的督查组织东厂今后,随即在白米斜街建立了东厂的据点,担任隐秘侦办。到了清代,白米斜街成了皇帝亲身统领的正黄旗驻地。

  在白米斜街西南口的墙壁上,我看到一块夺目的标牌,上面是简略的文字介绍:白米斜街11号为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军机处大臣张之洞新居,白米斜街23号从前寓居过“淑妃”文秀。

  先说书卷气。白米斜街11号院先是张之洞新居,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哲学家冯友兰在朋友的协助下,以贱价从张之洞后人手上购得这座院子。与冯友兰及夫人一起搬来寓居的,还有冯友兰的堂妹冯兰、张岱年配偶。随后,冯友兰的一些老友也连续搬来,比方,辅仁大学教授李戏鱼、翻译家李霁野配偶等。学术我们聚集,使这座幽雅的院子变得书香氤氲。

  再说烟火气。白米斜街有一家饭庄,名曰“会贤堂”,与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惠丰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并称京城“八大堂”的饭庄,成为达官高贵、文人墨客常常集会的场所。而白米斜街南侧的巷子里有一家澡堂子,叫做“乐春堂”,相同生意兴旺。听说,当年的乐春堂为罗马式建筑,门前的立柱上雕琢着斑纹,院子中心还有喷泉水池。

  从地安门外大街进入白米斜街,走了不久,就找到了11号院。门旁标牌显现,这座院子是西城区一般不行移动文物。

  坐北朝南的张之洞新居由西侧府第(11号院)与东侧花园(7号院)组成,两座院子内部相通,后门直抵什刹海岸边。主体建筑包括广亮大门、灰色照壁、上马石及八字门墙等清代官宅元素。院子内曾建有三幢临海小楼,其间主楼为城砖砌筑的高台建筑,附设中西合璧的观景楼。在张之洞搬入之前,湖北善后总局拨款两万两白银,对这座原先的巨贾宅邸进行了改建和全体补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奉调回京,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寓居在改建和补葺后的白米斜街11号院,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便是说,晚清重臣张之洞在这儿度过了人生中的终究两年。

  在《北京私家园林志》一书中,作者贾珺写到了张之洞院子的规划:“宅园格式宽阔,横跨四路院子。中路是住所主院地点,设有四进院子,各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东路院辟有花园,大门坐落东南角,院中堆了一座假山,山上建有凉亭,山下从前挖有一片很小的水池,周围栽培着茂盛的松柏花草。”由此可知,这座院子正房、东西厢房、花园、假山、水池等一应俱全,为典型的四合院与园林相结合的住所形状。

  张之洞在白米斜街11号寓居时,曾亲笔题写一副楹联,贴在正门两边朝廷有道芳华好;门馆忘我白日闲。这是唐朝诗人薛能所作七律《献仆射相公》中的两句,全诗为:“清如冰雪重如山,百辟严趋礼绝攀。强虏外闻应丧胆,平人相见尽开颜。朝廷有道芳华好,门馆忘我白日闲。致却垂衣更何事,好多诗句咏关关。”张之洞选取这两句诗用作楹联,可谓意味深长。上联说,芳华是人生中最好的岁月,在朝廷政治清明、有道而治的情况下,年轻人大有施展抱负的好机会。下联说,当选拔人才的门馆公正忘我时,就会发现和造就更多的有识之士,然后构成风清气正的调和气氛,防止纷争,得以清闲自在。

  从这副楹联清楚明了,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台甫臣”的张之洞,即便到了垂暮之年,依然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别的,他在白米斜街11号寓居时,心境是闲适惬意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26年,曲折各地,从未建筑私宅。任京官17年,一向租房寓居,史料记载的新居只要白米斜街11号院(现为民居)。在“晚清中兴四台甫臣”中,李鸿章最富有,遗产价值白银四千万两,而张之洞的遗产是万卷诗书。对终身俭朴、怨恨官场糜烂的张之洞,《清史稿》曰:“爱才好客,名人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文秀新居与张之洞新居同在白米斜街,不同的是,文秀新居没有一点文物标识。假如将其理解为低沉,那么刚好与文秀在此寓居时的境况相符合。

  1931年,22岁的末代皇妃文秀在天津与溥仪离婚。回到北平后,她当过小学教员,但因不胜猎奇者的打扰,只干了一年多便勃然辞去职务。尔后,她的日子越来越窘迫,甚至不得不借住在亲属家里。迫于日子,她糊过纸盒,摆过烟摊,还在工地上当过担泥送砖的小工。由于没办法接受深重的体力劳动,她又沿街叫卖卷烟。啼饥号寒中,文秀饱经人世艰苦。

  1947年,文秀在《华北日报》当校对时,与报社社长的表弟刘振东成婚,并在白米斜街23号租了三间南房,安了新家。婚后夫妻恩爱,常常一起到前门大栅栏听戏、下馆子。饱尝流离失所之苦的文秀,总算感触到了日子的香甜。

  其时,刘振东是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麾下的少校军官,人们便称文秀为“刘太太”。刘太太为人和顺,与街坊关系融洽,街坊们常常看到她穿着朴素、喜形于色地出门买菜。对文秀来说,寓居在白米斜街23号院的五年时光是安静的,也是美好的。1951年,刘振东被分配到清洁队当工人,文秀便随老公搬到了清洁队邻近的辟才胡同,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直到此刻,白米斜街的街坊们才知道刘太太原来是末代皇妃。

  文秀之所以隐姓埋名,是由于身份特别。作为我国有史以来仅有一个与皇帝离婚的女性,她几乎成了一个传奇。人们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津津有味,使她不胜其扰。

  那么,文秀为什么固执与溥仪离婚呢?个中原因,在《我的前半生》《我的老公溥仪》《紫禁城的傍晚》等书中均有发表。

  1921年,皇宫里的太后们为16岁的溥仪选秀,并预备为其完婚。但选来选去,一直没有办法确认皇后人选,便决议由溥仪“御笔圈定”。溥仪拿着四张相片看来看去,优柔寡断。终究,他在一个穿花衣服的女孩的相片上画了个圈,由于他喜爱看女性穿花衣服的姿态,相片上的这个人便是文秀。

  但溥仪的挑选遭到了爱新觉罗宗族的共同对立,由于文秀家境贫寒,容颜也不拔尖。通过从头挑选,婉容被立为皇后,文秀降为淑妃。尔后,婉容与文秀的争宠从未连续,就像电视剧里的宫斗戏。逐渐地,婉容宠爱,文秀被“打入冷宫”。

  文秀曾给溥仪写信,诉苦说:“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衾独抱,愁泪暗潮,备受优待,不胜忍耐。”终究,文秀决然与溥仪断绝了婚姻关系。1953年,文秀因患心脏病逝世,年仅44岁。

  如遇著作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络。版权侵权联络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