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四里河路68号汇银广场1-2304
  • 邮编:230000
  • 电话:15856966006
  • 邮箱:328613930@qq.com
欧宝永久域名

巧手刻木生花匠心奏响传承 丹寨芦笙与木雕技艺在时代中焕新光


来源:欧宝永久域名    发布时间:2025-09-13 04:23:15

  丹寨县拥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每一项非遗,都是一段活着的历史——芦笙回荡,木雕生花……那些深藏在村寨中的手艺人,依然日复一日地打磨、雕刻、吹响,用双手守护着民族记忆。

  在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的一家芦笙制作工坊内,手艺人正分工协作,加紧赶制芦笙的订单。芦笙的制作工序复杂,从选料、烤料、装簧片到试音、组装,每一步都有大讲究,多年的“老师傅”才能掌握其要领。

  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村民、芦笙制作师傅杨光益表示:“制作芦笙难度较大,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一旦某个步骤出了问题,这把芦笙基本上就报废了。所以做芦笙必须非常细心才行。”

  排牙村是远近闻名的苗族芒筒芦笙制作技艺之乡,这项古老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焕发着生机。近年来,芦笙不仅成为排牙村的文化符号,更成了村民的“生财之道”,该工坊制作的芦笙深受周边省市及本地芦笙爱好者的喜爱,每年可售出200多把,收入达20余万元。

  工坊另一位师傅汤治芬说:“以前的芦笙更多流传于民间,而现在逐渐走进各个校园。订单比以前多了很多,我们都忙不过来。如今的芦笙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已经逐步走向全国各地。相信我们的日子,也会像芦笙的声音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响亮。”

  丹寨县的苗族芦笙音乐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这项传统技艺逐渐走出村寨,走进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其独特制作流程与工艺与民族文化内涵,正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芦笙的演奏与制作技艺。

  杨光益说:“现在有很多小一辈的娃娃来跟我学做芦笙,我觉得很开心,很欣慰,想让他们把芦笙,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从始至终坚持在做的原因。”

  一大早,丹寨县扬武镇瓦厂村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工具敲击声。记者循声探访,木雕师傅王正海正在专注地制作木雕器具。他先用铅笔勾勒图案,再用雕刻刀将木材按雏形切割出来,随后仔细刻画细节,每一步都需心平静气,刀利手稳。

  “雕刻作品需要非常仔细,我今天做的是‘锅桥板’,是吃饭的时候放在锅上面让大家共同蘸蘸水用的。上面刻的是两只喜鹊站在梅花上衔着一个‘双喜’,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完成整件作品大约需要两天时间。”丹寨县扬武镇瓦厂村村民、木雕师傅王正海向记者介绍道。

  桌面上摆放着王正海以往精心雕琢的各类木雕作品,有蛇形、鹿形等样式。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件“祥龙穿云”拐杖,龙身的鳞片片片分明,云朵缭绕,栩栩如生。

  今年是王正海学习木雕的第19年了,年轻时途经工匠坊时偶然看到木雕师傅制作木雕作品,被深深吸引,于是便开始有效学习木雕。经过多年的磨炼,如今他已成了当地有名的木雕师傅。

  王正海坚定地说:“刚开始雕刻时手艺并不好,后来慢慢学、慢慢练,就觉得越来越有意思,自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始至终坚持到现在,技术逐渐进步,作品也慢慢变得好。正因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更觉得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木雕技艺历史悠远长久。经过多年发展,丹寨县的木雕艺术融合了汉族、苗族等多民族的雕刻技艺,作品风格多样、寓意吉祥,既美观实用,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如今,这门古老技艺仍在不断传承与发展……

  “这个月十六号,我还要带着作品去参加非遗周展示。我也希望未来能雕刻出更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木雕的魅力。”王正海说。



最新文章